(2023年4月21日,上海“世界会客厅”)
尊敬的陈吉宁书记,
吴海龙会长,
各位使节,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黄埔江畔的“世界会客厅”。这也是蓝厅论坛首次走进上海。衷心感谢陈吉宁书记和上海市政府对此次活动的大力协助。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活动选址上海非常合适。常言道,百年中国看上海。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就是从这里启航。一个多世纪来,上海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风风雨雨,更见证了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从曾经的“十里洋场”到如今的改革开放排头兵,从解放前的百废待兴到现在的欣欣向荣。今天的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创新发展中心、世界经贸航运枢纽,正走在时代的前列,立于发展的潮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名片。
各位朋友,
树高千尺必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初心使命,带领全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实践和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百年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中国的现代化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诠释了苦难辉煌,承载着光荣梦想。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寻求现代化出路,但都遭遇挫折,未能挽救民族于危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有了主心骨和领路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踏上了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伟大征程,从一穷二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制造大国,并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义务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按下了“加速键”,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上个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全票当选国家主席,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主席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和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掌舵领航,带领我们走出越来越宽广的人间正道。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科学规律的必然结果。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尽管西方率先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早在14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为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一百多年来,中国通过自主实践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事实雄辩地证明,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不是单选题,只要符合自身的国情,有利于人民的发展,任何国家都能实现现代化梦想。相反,削足适履,盲目照搬外来模式,不仅南辕北辙,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各位朋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胸怀天下,我们实现现代化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更不是为了“本国优先”,而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和平注入更多正能量,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我相信,
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强劲动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政府让8亿多人摆脱贫困,让4亿多人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今天的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每天有3.2亿美元中国直接投资走向世界,每月有300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中国。过去十年,中国对全球增长的带动超过七国集团总和。
随着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这个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中国必将给世界经济提供更强大动力。上个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相继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商人士。在这期间,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要抢抓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听到最一致的观点就是反对与中国脱钩,期盼与中国同行。
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将为各国共同发展开辟更广阔路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不是现代化,服务少数国家、少数人也不是现代化。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给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开放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万个就业岗位,为许多国家人民实现了“铁路梦”“大桥梦”“脱贫梦”。
全球发展倡议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目前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为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助力。中国高度重视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积极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贡献的缓债额度高达63%。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点燃了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借用一位非洲领导人的话说,中国道路激励着所有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都能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
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将为人类社会进步开创更美好前景。一些国家实现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却陷入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泛滥,精神空虚、失德失序的困境。习近平主席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在物质上富足,更要在精神上富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明历来憧憬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把人的精神价值放在物质追求之上,纳入社会理想之中。早在2500年前的轴心时代,从中国的孔孟到希腊的柏拉图,各大文明不约而同开始探索崇高的精神世界。现代化绝不是古老文明的衰亡,而是传统文化的新生。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式现代化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和平繁荣和人类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我们憧憬这样一幅美妙的世界图景,各大文明薪火相传、返本开新,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遍地林立,精神文明的天空群星闪耀。
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将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更可行方案。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自觉把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扛在肩上,创造了多个全球第一:人工造林规模全球第一,占全球1/4;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全球第一,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占全球1/3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世界一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从达峰到中和只要30年,将比美欧少用十几年到四十多年。我们还率先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为达成《巴黎协定》作出贡献。就在本月初,习近平主席同马克龙总